English

爱在蓝天下

1999-05-16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李系仁 本报记者 朱振国 我有话说

1998年12月23日晚上,沈阳市中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医生成功地接生了全国首例6胞胎中的4个婴儿。据医学理论统计,自然怀孕6胞胎的概率是4000亿分之一。可以说这例6胞胎是一个生命奇迹。

看着四兄妹如花一样的笑容,儿内科参加抢救的医生、护士更有别样滋味,救治四兄妹的几十个日日夜夜一一浮现在眼前。

去年12月23日,六胞胎被送入二院新生儿抢救中心,儿科的几十名有多年抢救经验的医生护士组成的抢救小组,开始了抢救六胞胎的紧张工作。

二院新生儿抢救中心的医疗水平在国内是一流的,1993年,就因成功抢救过四十几名“柯萨奇”病毒感染的患儿而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。但是六个28周的早产儿同时来到病房接受治疗,不用说在二院,就是在全国也没有先例,六个如小草一样脆弱的小生命让医务人员们感到了巨大的压力。有报道记载,国内曾抢救过三例五胞胎,但是两例五胞胎全部夭折,一例五胞胎只活了一个孩子。也许是死神想给白衣战士点颜色看看,进病房不到48小时,体重最轻的老五、老四相继因肺出血夭折。双眼布满血丝、声音嘶哑的儿科主任薛辛东表情严肃地对参加抢救的全体同志说,我们不能再让已经来到人间的小生命夭折,要尽全力抢救,向所有关心这些孩子的人们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。

一个多月的抢救工作充满了紧张、艰辛,对于被抢救者来说,几乎是生与死的抗争。现在的监护仪对于患儿出现的呼吸暂停,15秒后才能报警,每天上百次的呼吸暂停对于四兄妹的生命无疑是最大的威胁,而且新生儿的呼吸暂停多一秒,还威胁着患儿将来的生命质量,白衣战士想到要救活他们,还要使他们成为对祖国和人民有用的人。护士们为了更快地采取措施,采用了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办法:“人盯人”,当呼吸停止几秒钟便马上刺激患儿,避免呼吸停止时间长出现缺氧。用自己的心血去呵护这些幼小的生命。夜班护士为了防止瞌睡,喝着浓浓的咖啡,虽然做到了“一眼不眨”,可是第二天下班仍然兴奋地睡不着,有的护士连续几个夜班靠咖啡顶着,肠胃疼痛不止。

在抢救四兄妹过程中,周围静脉输液技术难度较大,直接扎头皮针,每次输液时,护士双手要在保温箱中操作,克服视觉差才能“一针见血”地扎进四兄妹细如头发丝的血管,连医生们都佩服地说,我们的护士技术真过硬。

对患儿的责任心在抢救中心被分解成:精心、细心、耐心和小心。护士每天接班首先要称四兄妹的体重,只有精确的体重,才能计算出喂奶量和补液量及热卡,然后要为四兄妹擦澡、消毒温箱、喂奶、做处置,在做这些工作的同时要精心地观察患儿的细小变化,从保温箱外面必须仔细看,才能辨清患儿的呼吸是否正常,每天上百次的呼吸暂停就是这样被发现的;输液速度要控制在每小时三毫升,计算患儿的粪便要称到几克,喂奶量要一毫升一毫升增加,有时十毫升(大约两汤勺)的奶要五六分钟才能喂完,没有足够耐心是完不成的;由于四兄妹便尿都容易引起呼吸暂停,因而每次护士都是细心的观察,用蘸有液体石腊的棉棒小心刺激排便,往往几克重的粪便需要护士们几十分钟的小心努力。正是在医务人员的精心照顾下,四兄妹的体重以平均每天30克的速度增长,有专家说,这样的生长速度与宫腔内的生长速度一样,真不容易。四兄妹的健康在细致入微的治疗与护理中得到了恢复,奇迹在看似平凡的小事中被创造出来。

国内有几位专家这样评价二院的抢救工作:四兄妹抢救的成功不仅体现了抢救中心高超一流的医疗技术、护理水平,还体现了二院的团结、协作和奉献精神,不愧为国内一流的抢救中心。

回顾抢救四兄妹的经历,院长孙建纯感慨地说,从六胞胎的出生到四兄妹的抢救,二院特别是儿科的全体医护人员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聪明才智,运用高超的医疗技术和超强的责任心,很好的履行了自己“救死扶伤,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”的神圣义务,在中国医学历史上创造了奇迹,值得骄傲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